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定位點

環境教育

關於鯉魚潭環境教育中心

  • 鯉魚潭

    鯉魚潭距離花蓮市約18公里,車程30分鐘。南北最長處約1.6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30公尺,潭深由西向東漸深,東岸最深處約9公尺,其他部分平均水深約3公尺,面積約 104 公頃,是花蓮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三面環山。

  • 鯉魚潭遊客中心

    在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積極籌備及努力下,終於讓鯉魚潭環境教育中心成為繼花蓮林區管理處(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豐田環境教育學習中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之後,花蓮縣第4處推廣環境教育場域。

鯉魚潭環境教育課程

縱管處鯉魚潭環境教育中心教育課程,目前開放「濕地淨化」、「夜間觀察」、「阿美族傳統文化與民俗植物應用及DIY」、「鳥類大觀園」4個課程預約,由環教專業宣講師引導及解說,希望能透過環境教育向下紮根欣賞自然與愛護環境理念,藉由親自體驗及學習,認識鯉魚潭動植物生態與原住民文化特色,了解觀光旅遊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學習負責任的旅遊環境行為,進而共同保護屬於大家的環境。

鯉魚潭的環境資源

觀察鯉魚潭的動物生態

鯉魚潭最熱門的生態觀察活動是每年4月至5月上旬的賞螢、夜間觀察;其他季節亦可觀察蝶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及哺乳類動物等。環潭單車道有水的山溝附近樹叢中可觀察到黑翅螢、大陸窗螢、黃脈翅螢及黃肩脈翅螢等螢火蟲;蝶類主要棲息於鯉魚山上;陸地鳥類於鯉魚山邊觀察到,而水鳥的棲息容易受鯉魚潭水上遊艇干擾,較不易發現牠們的蹤跡;近年來,鯉魚潭人工濕地逐漸變成水鳥們的新家,是個絕佳的觀察點;兩棲爬蟲類,在水岸、山溝邊潮濕的環境都有機會觀察到各種動物棲息;環潭自行車道也有機會遇見臺灣獼猴群出沒。

  • 山窗螢

    山窗螢

  • 善變蜻蜓

    善變蜻蜓

  • 紫斑蝶

    紫斑蝶

認識環潭車道周邊的植物

以環潭自行車道為調查範圍,紀錄自行車道兩側3公尺之植物,共紀錄304種,多為低海拔常見植物及景觀植物。鯉魚潭周邊有低海拔闊葉林、人工種植的造林樹種、景觀植物等,沿環潭步道可觀察到一些民俗植物如:蓪草、構樹、苧麻、筆筒樹、香蕉等。

人工濕地─認識水質自然淨化功能

為了解決鯉魚潭的水質問題,民國100年鯉魚潭濕地污水系統完工啟用;並於鯉魚潭西側建置具污水淨化功能的人工濕地,除了淨化排入潭中的污水,也期望能達到教育遊客水質自然淨化概念及減污的目的。

人工濕地內所種植的水生植物包括具有淨化水質和景觀觀賞的原生溼地植物為主,例如:輪傘莎草、台灣萍蓬草、龍骨瓣莕菜、粉美人蕉和銅錢草等,濕地亦吸引周圍鯉魚潭棲地的鳥類和昆蟲,形成自然生態區。

池南樹屋─欣賞阿美族傳統造屋技巧

位於鯉魚潭畔的樹屋餐廳由池南社區居民與發展協會共同打造而成,世居阿美族CiKasuan(七腳川)族群(南勢阿美族)的池南社區(Ba-Naw部落),希望藉由發展部落文化傳承及傳統產業轉型,讓更多人認識傳統阿美族文化。

透過族中長者以傳統造屋技巧豎立建築物的根基,作為推動社區工作的場域,樹屋的一草一木都是由池南村的部落族人所搭建而成,族人們相互將收藏了幾十年的漂流木、枯木提供出來,搭建出具有濃厚原住民特色的「樹屋」;散落在樹屋各角落裡的木雕、木椅、圖騰及服飾、樹皮產品等,皆是由部落族人自行雕刻、製作而成。

阿美族文化─認識傳統手工藝

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數最多的一族,大多分布於臺灣東部地區,以花蓮到台東一帶的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外側之平地為主,也有部分族人居住於屏東恆春地區。

阿美族的手工藝技能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與其它生產技術相結合,工藝種類豐富且精巧,在阿美族傳統的社會裡,男子在結婚必須要會編籃、木工的手工藝;而女子必須要學會縫紉及刺繡才有資格結婚;若能織布或製陶,更被稱為有才華的女子,受到男人們的仰慕。

Top